入秋以后,空气里的凉意一天比一天明显,门诊、地铁、办公室里的咳嗽声也开始此起彼伏。很多人以为“不过是小感冒”,多喝热水、扛几天就能过去,却不知道真正的流感正悄悄酝酿。它像一位不速之客,潜伏期短、传播速度快,一旦撞上老人、孩子、孕妇或慢病患者易投配资,轻则高热酸痛,重则肺炎、心肌炎,甚至住院。想要把这位“客人”挡在门外,最经济、最有效的办法其实只有一句—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。
流感病毒像变色龙,每年都在“换装”。去年获得的抗体,今年未必认得新的毒株,因此疫苗成分需要动态更新。世界卫生组织会在每年年初预测下一季的流行株,药厂据此生产新款疫苗;等到秋风起,我们体内的“免疫记忆”却早已清零。只有赶在流行高峰前重新接种,才能让抗体浓度在2~4周内升至保护水平易投配资,为身体拉起一张“隐形滤网”。
有人担心“打疫苗会不会反而感染”?答案是否定的。目前国内使用的流感疫苗全部是灭活或亚单位疫苗,病毒已被“拆分”或“杀死”,不具备致病能力,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,通常24小时内自行缓解,比起真正感染后的高热与酸痛,可谓“小巫见大巫”。也有人问“去年秋天才打过,今年秋天还要再打吗?”——要的。抗体水平会在6~8个月后逐渐下降,加上毒株漂移,年年接种才能年年安心。
展开剩余53%挑选疫苗时,大家常听到“三价”“四价”两个词。前者覆盖两种甲型流感和一种乙型流感,后者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株乙型谱系。理论上四价保护面更广,但三价对主要流行株同样有效。对于普通成年人,两种皆可;如果正值孕期、患有哮喘、糖尿病或心血管慢病,可优先选择四价,让防护更周全。6月龄以下宝宝尚不能接种,但准爸妈、祖辈、保姆及时打疫苗,就能为小家伙织出一张“家庭保护网”,降低60%的交叉感染风险。
最佳接种窗口是每年9~10月,但整个流行季内只要还有疫苗,就“打比不打好”。有人拖到12月甚至翌年1月才想起,其实也能获益——流感高峰常在12月至来年2月,抗体产生后仍可“赶上末班车”。如果此刻正患急性发热,建议推迟到痊愈后再接种;对鸡蛋严重过敏或既往接种后出现格林-巴利综合征者,则需由医生评估后再决定。
打疫苗只是第一步,日常防护同样重要。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室内通风,咳嗽时以肘部遮挡,都能减少病毒量;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、保证睡眠,则能让免疫系统处于“满电”状态。当每个人都能把这道“免疫+行为”双保险做好,流感便难以在人群间掀起波澜。
不妨把接种流感疫苗当成一年一度的健康仪式:约一家老小,选一个周末,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正规门诊,花几分钟完成注射,再一起喝碗热汤。那一刻,针头带来的小小刺痛易投配资,会化作整个秋冬季节最踏实的安全感。愿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流感季里,不再被高热和酸痛困扰,而是把精力留给山城的桂香、北方的初雪,以及家人温暖的笑脸。
发布于:河北省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